科目:輔導原理與實務

 

每週心得報告:伴青少年度過掙扎期-憤怒與暴力、暴力下的受害者;學校輔導團隊工作-校園暴力行為輔導工作

日期:2011/12/19(一)

學生姓名:張木蓉

主修:教育研究所二年級

學號:G99570022

摘要

1.Walker等人(1996)將學生及學校輔導工作分類為三級預防輔導工作: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學生係指沒有嚴重問題行為的學生;次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學生則為危險問題行為學生;三級預防(tertiary prevention)學生則為長期嚴重問題行為的學生。暴力行為學生通常為次級和三級預防學生。 

2.社會過程理論(social process theory)包含社會學習理論、社會控制理論、社會標籤理論〔social labeling theory, 或稱社會反應理論(social reaction theory)〕。所有人不論種族、階層或性別,都有變成偏差行為少年及成人的可能性,差別只在於成長歷程中是否有偏差行為的學習機會。認為偏差行為是個人社會化(individual socialization)的功能,是長期負面發展的結果,而「標籤化」則強化了高危險群學生負面行為。

3.每個人的成長歷程中,因為不同的學習機會和環境,有時因而衍生偏差行為。偏差行為並不是來自於個別的特質或社經地位,學習過程可以在任何文化架構下影響個人,因此行為是學習而來的。社會控制理論學者認為源自於內在外在的控制力量,社會控制因素可控制青少年的犯罪因素,有四種:直接的控制、內在的控制、間接控制、運用其他合法的方法去達到既定的目的、意願。我們應強化青少年的正向社會經驗,避免負向社會連結,其要素包括:依附、承諾、參與、信念等四部份。 

4.輔導時應協助學生重整內外資源,全面性的評估生態體系,加強系統間整合及行動,其中家庭關系的介入是生態系統中的關鍵部份,強化青少年的正向感情依附,有助於增強青少年面對新行為或情緒環境的社會心理能力及信心。

問答題

1.請說明何謂解離性疾患。

2.掌握輔導時機是輔導高危險群學生的重要關鍵,常見的預警性篩選指標有哪些?

選擇題

1.( C )「雙極性情感型精神病」又稱下列何者? (A)憂鬱症  (B)心身症   (C)躁鬱症

2.( B ) 下列何者不屬於身體性疾患? (A) 慮病症  (B)暴食症  (C) 心身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木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