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輔導原理與實務

每週心得報告:伴青少年度過掙扎期-父母親、上網與打電玩成癮 / 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生問題?問題學生?

日期:2011/10/31(一)

學生姓名:張木蓉

主修:教育研究所二年級

學號:G99570022

摘要

中輟生一旦離開學校及家庭,他們必定會提前與社會接觸,但卻又不符合勞基法16歲以下不得工作的規定,因此他們在沒有工作及學校家庭的支持之下,很容易成為幫派接近吸收的對象,所以很容易淪為犯罪邊緣者,因此,在國中輔導室將重點放在中輟生的輔導。

在法律上,中輟生的定義為「無故未經請假未到校達三日以上者或全學期累積達七日者」。

學生輟學的經歷多半採取下列八個階段:(1)學生隱瞞家長與學校翹課之事(2)學校與家長發現後採取控制設施(3)學生稍有收斂但心懷抗拒(4)家長與學校因學生行為略有控制而控制稍解(5)學生故態復萌(6)家長與學生再度嚴厲控制但效果日差(7)學校與家長發現管教無效(8)家長與學校放棄導致輟學。學生輟學的因素除了個人因素之外,不外乎是因為學校及家庭。在學校中得不到成就或是在家中得不到溫暖,往往是造成學生中輟的主要原因之ㄧ。

歸納其原因可得到下列五點:(1)中輟生的家庭教養功能薄弱(2)同儕關係擴大廣度,從校內延伸至校外(3)輔導成效受學校系統影響(4)社會結構與輟學現象有關(5)中輟生容易成為犯罪高危險群。

中輟學生的輔導方案應強化三層次的工作。首先,確認中輟生校內外輔導機制及分工,以避免因行政設計不當或疏於輔導,導致學生持續中輟;其次,規劃並善用校內輔導方案及多元適性教育課程,最後才是思考彈性運用另類教育措施。

在憤怒中掙扎的青少年是比較孤立、比較不容易成功,也比他的同儕不容易滿足。他們與他人的關係通常是衝突、孤立與失落,因此無論是在家庭或是學校都可能與家人或同儕處不好,在學校因而休學甚至退學。成長中的變化、持續的威脅、從社會模仿而來,以及不合實際的期望等,皆是造成青少年憤怒原因。

輔導時,輔導員可遵循下列重點:避免易犯的錯誤、了解輔導員自己的憤怒、幫助他們承認他們的憤怒、請他們做「發怒紀錄」、了解憤怒真正的來源、讓身體狀況恢復正常、教導「憤怒控制鍊」、教導理性的變通之道、內心影像的練習、以及教導饒恕。如果受輔者的身體狀況因憤怒而受損,應將其轉介至有心理治療背景的醫師或心理醫師。

在學業中掙扎的學生普遍認為他們在學校的成就太低。而造成他們如此低成就的原因不外乎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有效的學習,以及他們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造成這樣的情況原因不外乎是因為資訊的缺乏、心理上的問題、父母的影響、自我肯定太低、環境惡劣、「外在控制因素」的想法。輔導的方式首先要先了解學生家庭的狀況,接下來要多加鼓勵並檢視他們的學習狀況,探討如何讀書並教導一些讀書的技巧。另外,了解學生上課與做筆記的情形,以及給予獎賞也是很重要的一環。若這些仍無法有效解決學生在課業上的掙扎,考慮請家教或是智私立學校就讀不失為轉圜的餘地。若學生有學習障礙的可能,則需要轉介給教育專家做評估。

心得

四種迷思:錯把學生問題當問題學生、錯把璞玉當朽木、錯把創意當搗蛋、錯把活潑當頑皮。

青少年的行為問題是全球共通性的問題,而我國青少年問題有下列幾項:中輟、校園暴力、涉入幫派、濫用藥物、網路援交、家庭暴力與性侵害。尤其中輟是一個分裂點,當學生離開了校園,常常就要社會付出更大的成本去矯正這個青少年,但許多家長和老師卻又希望這些青少年趕快離開校園以免影響其他人,我想,這中間的拿捏實在不易阿,老師跟長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心力避免這類青少年走入中輟這一途以及盡力使其改正,避免影響其他同學。

青少年的行為特徵「外強內需,焦慮不安」「角色混淆,認知偏差」「紀律鬆散,率性而為」「享樂主義,速食文化」「合理藉口,錯誤歸因」,總之,就是害怕失了面子卻又不如自己想像中的堅強。

除了個人因素以外,家庭因素常常是具有行為偏差行為青少年背後所隱藏的問題,因家庭無法給予正向的楷模甚至是不良示範,而其進入校園以後,容易被貼上「問題學生」的標籤。不同社會階層的父母管教方式也有所不同,通常青少年採「外顯」方式因應,而青少女則採「內化」方式處理。

學校方面因為教育價值、升學制度、課程問題,讓原本適應良好的國小生進入國高中這種巨大競爭壓力下,失去了對學校、讀書的興趣。

對於青少年問題的處理方法分成「應報理論」與「標籤理論」。從學校教育的觀點來看,可以朝以下方面努力「善用專業知能,促進良好師生關係」「發展積極性的教育措施,協助青少年正常發展」「積極的同理,協助青少年克服不良行為習慣」「發揮教育大愛,激發青少年改過向善」。

父母有「被需要」的需要,但是青少年不一定需要父母。這句話似曾相識,有人說「孩子小的時候採在你鞋尖上,長大了就踏在你心上」說明了孩子跟父母親間付出關係的不對等。但仍不免有許多衝突,其來自:婚姻的不穩固、兩代間的差異、溝通不良、缺乏信任、父母的期望、角色與規矩的改變。

輔導員應該給予安慰、了解家庭狀況、鼓勵父母及對父母訓練、探討溝通技巧、教導公平的作戰,並注意其逃家的可能。

問答題

1. 造成青少年中輟的原因有哪些?應如何輔導?

2. 目前越來越多學童網路上癮,其陷入網路科技的五大原因為何?

選擇題

1. ( C ) 下列何者不是典型學生問題行為?(A)中輟(B)涉入幫派(C)散布謠言(D)性交易。

2. ( C ) 下列哪幾項不是輔導學生的憤怒的重點?(A) 了解輔導員自己的憤怒 (B)幫助學生承認自己的憤怒 (C)讓學生盡可能的發洩怒氣 (D)了解憤怒的真正來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木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